今年的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已經考完,共有約4600名考生參加。考試的4揀3作答試卷涵蓋了上世紀中國的發展與白話文運動、日本20世紀後期的經濟發展、國際聯盟及國際關係,還有美蘇關係等題目。卷一的試卷沒有設定「香港史」的題目,這是從2016年到現在的第一次。學科主任謝榮燊指出,卷中所有的長題目都涉及不同的立場,並且有比較的元素,這將是考生取得高分的關鍵。
考試局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有精簡該科的節目,因此變動了部分卷一試卷的題目,之前是四道必答的題目改為了四揀三,而考試時間也有所縮短。謝榮燊表示,歷史學科非常廣泛,卷一無法涵蓋所有的單元,因此這次沒有設定香港史的題目,對此也不感到意外。但是,他提到所有的長題目都強調了不同的立場,且每個題目都包含了比較的元素,這將會是考生取得高分的關鍵。他以第一題的八分長題目為例,這題問「20世紀首20年見證了中國的新面貌」是否正確,要求參考資料和已知狀況回答。他說這題中的「新面貌」暗示著考生有必要比較中國的新舊情況,答案中可以涉及到清政府與列強關係差、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等因素,才能夠更好地比較前後情況,以獲得高分。
謝榮燊預計大部分的考生會選擇回答描寫國際聯盟和美蘇關係的兩個題目。因此,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解釋如何答好問題。第四條題目考試了美國和蘇聯間達成協議的情況。測驗的圖片是一幅1979年刊登的漫畫,漫畫作者對美國和蘇聯的協議感到不樂觀,解釋這份協議是「虛偽」,他說考生如果能夠熟讀考試教材,並且理解漫畫作者的立場,就能夠更好地回答這個題目。
在卷二試卷當中,討論的焦點是香港經濟的發展。題目要求考生闡述「20世紀,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都市化,而進一步的都市化也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卷二共有七個題目供考生揀選其中的兩個作答。
謝榮燊認為香港經濟發展是所有考生熟悉的熱門課題,但是要注意不要離題,比如不應談及教育制度的變化,因為這些變化並不直接影響香港經濟的發展。重點是交代都市化和經濟發展之間有互補關係。謝榮燊建議考生先讀題,然後再仔細審題,以確保答案不偏離主題,從而獲得更高的分數。
總之,今年的DSE歷史科共有4600人報考,而試卷的題型主要涵蓋了中國、日本、美蘇關係和國際聯盟等世界歷史的事件,卷一試卷沒有設定香港史題目,而所有的長題目都涉及不同的立場,並且有比較的元素,這是考生獲得高分的關鍵。而卷二試卷則主要關注香港經濟發展,謝榮燊建議考生應該避免偏離主題,確保答案和問題吻合,才能夠獲得高分。